2025年10月15日,实验室邀请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重点实验室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常务副主任贾晓娟研究员,作题为“先进药物(ATMPs)研发生产中生物安全问题研判及规范化体系要求”的学术报告。实验室药物化学、有机化学、药理学教师参加了本次报告会。报告会由实验室执行副主任石家华教授主持。
贾晓娟研究员长期深耕生物安全领域,牵头建成国内首批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及新冠疫苗生产车间,构建29种高致病性病原操作技术体系,编制17项国家生物安全法规标准,此次报告聚焦ATMPs(细胞治疗、基因治疗等创新药物)研发中的核心安全问题。她指出,随着合成生物学、基因编辑等技术快速发展,ATMPs研发既面临传统病原微生物的操作风险,又需应对新技术(如CRISPR脱靶效应、病毒载体免疫反应)带来的不确定性,生物安全已成为创新药物从实验室走向临床的关键保障。
报告从四大维度展开:首先研判新形势下ATMPs研发中的生物风险,强调技术特性与操作环节的双重挑战;其次解析实验室生物安全体系建设逻辑,明确P2/P3实验室作为基础屏障的关键作用,细化生物安全柜、高压灭菌等设施配置标准;针对病原微生物实验操作,拆解样本处理、气溶胶防控等高风险场景的规范流程;最后提出“交叉学科能力搭建”必要性,倡导生物学、医学、工程学等多领域协同,培养复合型安全人才。
结合最新政策动态,贾晓娟研究员提到,2025年我国已出台ATMPs分类指南及临床转化管理条例,推动监管向“全程动态管理”优化,但安全规范的落地仍需依赖实验室操作细节的执行。此次报告系统阐释了我国先进治疗药物(ATMPs)研发中的生物安全挑战与应对策略,为行业提供了关键安全指引,为我国先进药物研发的生物安全管理提供了重要参考。